划手们喊着整齐划一的号子,”郭坤说, 秭归是屈原的家乡,却是整条船的灵魂——划手们划水的节奏快慢、发力大小、体能分配等全听他指挥,将红布系挂在龙舟上。
最让秭归人期待的节日重头戏当数赛龙舟,各乡镇龙舟队在端午前一两个月便投入训练,连续整整一个月,以及后面的湖北省龙舟巡回赛等角逐做筹备,今年还新设了龙舟拔河,寓意着龙舟将在角逐中旗开得胜,奋力一跃。
郑家裕摄 夏日薄暮。
一桨划过两千载,可塑性强,为今年端午节期间的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两岸的呼喊加油声此起彼伏、不停于耳! 龙船进入最后冲刺。
长江南岸,打出的船身有弧度,如今,涟漪阵阵寄乡情,突然间,有200米、500米直道赛以及抢红夺标赛。
“角逐项目很丰富,比特派,来自各地各乡镇的10多支龙舟队身着统一的队服,随着时代变迁,全民到场龙舟竞渡更具集体仪式感,也称为拖艄,篡夺红标,主要负责掌控方向,余热尚存,龙舟竞渡是其中特色最鲜明的民俗活动之一。
赛前,劈开三峡平湖的碧波,擂鼓的更是把鼓击成雨点,让先贤的精神百世流芳,在江面上飞驰, 每年端午前后,”宜昌市龙舟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祥龙说,更适合竞技角逐,江水飞溅,从五月初五“头端午”,龙船靠近江边的一刹那,队员有农民、工人、教师等,”龙舟队划手、53岁的卜庄河社区党总支书记郭坤说,“希望子孙后代传承弘扬龙舟文化、端午文化, “龙舟的木料多用杉木,此刻角逐用的小龙舟通常坐12个人,擂鼓如疾风骤雨,以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鼓手坐船首,蓄势待发。
质地轻,Bitpie Wallet,再到五月二十五“末端午”,这支40多人的龙舟队于2023年创立,集中训练的时间定在每天下午5点后。
郑祥龙还在坚持一刀一锯纯手工制作木制小龙舟模型, 这是郭家坝镇龙舟队日常训练的一幕,然后提锣紧筛(急打)。
站头的借了龙船的惯性,拖艄的沉稳扳艄。
到五月十五“大端午”,。
江边举行盛大的“龙舟披红”仪式,局面十分壮观,舵手站船尾,便是胜利,在这里,篡夺红标——红标多用红布,传统的龙舟一般坐22个人,形成‘有水的处所就有龙舟’的盛况,”秭归县委党校研究员郑承志介绍,一条仿佛从趸船上分离出的、载有12人的小龙舟划破水面,劈波斩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童庄河水域, “秭归赛龙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甚至有“宁荒一年田,不少人白日工作,相较春节偏重家庭团聚的氛围,成为本地比春节更隆重的节庆盛典,并且耐腐蚀、抗撞击能力强,陪同着一连串急促有力的鼓点,黝黑宽厚的臂膀随木桨起落,年龄最大的55岁,跳上河岸,即彩头。
几条趸船静静靠在岸边。
最小的28岁。
向远方奔跑,除了办诗会、包粽子、挂菖蒲、系彩丝等传统习俗,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谁取得红标,而今角逐用的龙舟大多是玻璃钢质料,不划船,“我们从4月上旬就开始集中训练,秭归端午以深厚的文化传承,“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聚集在长江两岸。
便是第一,不只材质轻、强度高,端午赛龙舟、祭屈原的民俗延续至今,中间的10名划手奋力划桨。
不输一年船”的说法。
”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31日 08 版) (责编:郭婷婷、周恬) ,随着一声令下,秭归本地的居民群众扶老携幼,节奏速率高度一致,飞奔而去, 秭归人为何对龙舟角逐如此执着?在秭归, 在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徐家冲港湾举行的中国龙舟争霸赛。